大展拳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05浏览次数:262

大展拳脚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NOC决赛喜获大满贯

本网讯(青媒记者 徐任杰)11月1日至3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了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决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选手在决赛中一决高下。其中我校的5名选手获得优异成绩。文学院以徐任杰、刘小茜为代表的1080微视频团队作品《布依人家》和吴正欢、方敏的《我叫冯安特》分别获得微电影一等奖和三等奖,王蔚岚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艺术学院刑梓毓的《吹起羌笛跳锅庄》和王雯娅的《牧场上的家》分别获得“未来教师”教学技能评优一等奖和二等奖,钱春梅的作品《相生》获视觉传达设计二等奖。

国赛的竞赛规则较省赛进行了一些调整,微电影除了现场答辩还增设了现场制作环节,要求选手在三小时内完成拍摄并制作一部一至三分钟的微电影,拍摄和制作器材由选手自行提供。但在比赛现场规则临时发生了变化,删去了拍摄环节,由组委会提供统一的视频素材,要求选手在两小时内制作三至五分钟的微电影。

“虽然省去拍摄环节简化了比赛过程,但实际上用统一的素材和削减时间并没有降低比赛的难度。因为统一的素材就要求选手拥有一定的后期制作能力,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要求选手在两小时以内对时长半小时的素材进行再创作,的确有些难度。”徐任杰说道。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许多选手出现些许的焦虑情绪。由于比赛场地电源有限,并且后期软件对于笔记本电脑的运行能力也提出了挑战,不少选手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电脑电量低的情况,有的电脑甚至现场死机。“我的电脑在制作过程中就死机过一次,不过还好补救回来了,也算是有惊无险吧。”吴正欢回忆比赛情景时说。

当记者问及为何增设现场制作环节时,评委解释道:“这是为了防止出现作品抄袭行为,检验选手的专业素养,其次是因为微电影大部分是由团队协作完成,为了检验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技能评优和视觉传达设计的规则并无多大调整。刑梓毓和王雯娅出赛场后向记者反映:“比赛的前一天我们把答辩的PPT和讲稿收悉了一下,自己对着镜子讲,因为比赛限时十分钟,我们就一边讲一边拿手机计时,把握好语速和内容。现场的气氛还是比较紧张,国赛的选手们都很厉害,准备得十分充分,在台下看到别人表现得这么优秀对心理上也是一种考验。”11月3日,刑梓毓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作为“未来教室”优秀选手代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

本次比赛文学院副院长陈瑛和艺术学院老师官彬陪同学生前往南京参赛。陈瑛表示:“这次获得大满贯说明我们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我一直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这种赛事,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要学有所用。”


点击查看原图

(图片从左至右分别是吴正欢、王雯娅、刑梓毓、陈瑛、官彬、钱春梅、徐任杰)

(责任编辑:王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