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蒋张) 7月17日,我校文学院赴襄阳老河口“亘鼓实践队”在完成了一系列对接工作以后,前往“逸仙斋”进一步探访老河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
兴起于清乾隆光绪年间的老河口木版年画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精巧的制作工艺,颇得当地百姓的亲睐。而此次我们拜访的“逸仙斋”,则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陈义文老先生的府宅。陈老的祖祖辈辈都从事民间木版年画艺术。尽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木版年画的经济价值早已淡化,但陈老始终坚持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是鄂西北地区仅有的从事民间木版年画雕刻的老艺人。

图为逸仙斋外观。
不幸的是,陈老已于今年2月与世长辞。如今由他的孙子陈洪斌及其爱人(下称陈太)继承这门手艺。保留着传统的制作配方以及年画题材,并将一系列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其中,最后用精致的材料装裱,使得木版年画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的辅佐下继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在陈太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大多表现百姓对于先贤的尊重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店内墙壁上悬挂着的多为关公、钟馗之类的人物形象画,同时也不乏门童之类的喜庆形象。最为出名的要数那幅《一团和气》。整幅图画的基本都以圆形为主打形状,毫无僵硬刻板之感。

图为作品 《一团和气》。
看罢店内陈列的各式作品,学子们在惊叹其高超技艺的同时,也有许多不解之处:为何彩印的作品的颜色种类虽少,但却不显单调;圆形的图案又是如何在木版上刻画出来的。为此,陈太又对木版年画基本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介绍。
我们从陈太口中得知:木版年画的制作极为复杂,基本采取套印的方式,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彩绘年画的显著特点。所谓“套印”即无论彩色还是黑白,都是先在梨木板上用工具雕刻出反方向的图案,待雕刻成型以后,让木版吸满墨汁,涂抹均匀后将宣纸的光滑面轻放于木版之上来回摩挲即可印出黑白的作品。而彩印的制作流程则更加繁琐。根据梨木版上雕刻的形象,需要先想好整幅画总体的色调色系,以及不同部位的颜色布局,再另取若干木块对照着先前木版上的图案在新取的木版上雕刻出需要上同种颜色的部分,并将该木块涂上相应的颜色。全部的颜色都备齐以后再一块一块地印到第一块木版所印出的轮廓中。

图为彩印所需的上色的木版。
听罢陈太的介绍,我们再一次称赞其精细的做工以及巧妙的设计。
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义文先生作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他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不仅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更促使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了解、去传承并发扬这一文化。(编辑 张燕妮)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