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歆 李清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戴望舒在《雨巷》中,借一把油纸伞,描绘出一幅朦胧浪漫的画面,可在伞面上作画有多难呢?7月14日,我校“楚音汉蕴”社会实践队走进苏恒泰油纸伞工作室,开始了他们的伞面作画之旅。
踏过四级青石板,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油纸伞工作室特有的桐油“清香”,抬头随处可见挂满屋子的成品油纸伞。苏峰介绍道:“做一把油纸伞前后需要一个月的功夫,花了很多时间做出来一把伞,但买的人却很少……”后续了解到:在伞面绘画并不像在平面绘画那样简单。伞面绘画一是要保证伞撑开的立体感,二是在作画时要心中有画,下笔即成画。十年如一日,“苏恒泰”油纸伞第五代传承人苏峰为了那段150年前的记忆,更为了技艺的坚守,使得武汉老字号“苏恒泰”油纸伞的技艺得以传承延续。

图为正在苏峰老师正在削竹皮。通讯员 刘思辰 摄。
和“苏恒泰”油纸伞第五代传承人苏峰沟通后,队员们带着画笔颜料和伞面进入工作室后院,着手在伞面上作画。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老师交流沟通草图。通讯员 许奥 摄
负责伞面设计的是该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王华杰和刘念。在作画前,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在油纸伞的伞面绘画中加入了现代化的创意,使得油纸伞伞面作画的工艺在传承中得以创新。虽然在作画前已经绘制了草图,但首次作画时依然碰到了不少困难。
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圆,王华杰用了大概20分钟才完成。汗水不断滴落在伞面,王华杰丝毫没有注意到。“伞面凹凸不平,画的时候要更仔细,耐心很重要。”王华杰介绍道,伞面是用牛皮宣制成,比一般的宣纸要结实,即便如此,把伞撑开作画时依然要很小心,如果用力过大,伞面就会被戳坏。小小的一把油纸伞,却需要七十二道工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油纸伞制作匠人的精益求精,更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王华杰在伞上作画。通讯员 许奥 摄
“伞骨、伞柄以及伞头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全部取材于天然,连钻孔用的工具都是传下来的。”“楚音汉蕴”社会实践队队长高煜焜说道,队员们前期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油纸伞的制作方法,但真正制作时才体会到油纸伞工艺的繁琐。这也激发了队员们制作油纸伞的决心,天气炎热,在使用竹刀制作伞骨时,几位队员还不小心划伤了自己,但队员们轻伤不下火线,依然坚持制作。

图为实践队成员一同在伞上上色。通讯员 刘思辰 摄
据了解,“楚音汉蕴”社会实践队共有队员34人,分为调研、制作和舞蹈排练三个组。队员们将在苏峰的帮助下完成10把油纸伞的制作,还特别编排了舞蹈对油纸伞进行展示,希望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体验和学习,传播和继承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老师合照。通讯员 张歆 摄
(编辑 张燕妮)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