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胡乐乐)7月24日,我校文学院赴老河口亘鼓实践队走访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饱览一番楚国名将伍子胥的故土风情,也体验花鼓戏戏中之乐。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被授予全国百颗星乡镇,孟楼镇、光化办事处被授予“楚天明星乡镇”,是楚国名将伍子胥的故里,历史文化底蕴雄厚,民风简朴。近年来建设成就颇丰,在城镇化的同时,卫生建设文化建设也不甘落后。老河口的花鼓戏名声响当当,仙人渡花鼓戏则是当地有名的戏团之一,仙人渡镇也是花鼓戏原始祖先的聚居之地,如今的老艺人也将继续传承花鼓戏戏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据仙人渡花鼓戏团老师介绍虽然目前继承前人流传下来的曲调,但现今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原创。“从一开始的口口传唱到现在的录音机录唱,都是我们的原创,我们几个都是写稿子的人,别人一唱就晓得是我们的曲谱。过去的花鼓戏都没有器乐,是宫册谱。解放前的戏曲没有词,大家都唱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调子唱出来后人们都进化了,进行编词,结合当下的形势和地域,随心所欲地创作,随口就唱出来了。”团长如是说道。
的确,这样的花鼓戏听起来更为通俗易懂,晓畅明白,带着诙谐朴素之风。老艺人们抢着说:“我们创作的小的曲谱有很多,其他的花鼓戏剧团或多或少都仿照了我们团,到外面看表演一听就知道是我们自己的。”神情骄傲的模样如同把曲谱看做宝贝一般。
仙人渡花鼓戏团两位女团员向志愿者们展示了著名曲目《夫妻关灯》,也是改编黄梅戏而来,一红一黄,神情精彩,黄衣角色跳脱可爱,红衣角色温婉优雅,动作舞蹈丰富,虽是同是女角儿,却将夫妻角色诠释得惟妙惟肖,剧情之外生动谐趣,令在场的数人忍俊不禁。

图为《夫妻关灯》表演。
戏团老师耐心详细讲解道:“这《夫妻关灯》第一段属于汉腔,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其腔调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志愿者们有幸得以翻阅老师的曲谱,仓颉有力的字体,精心琢磨的曲调是他们对花鼓戏的执着热忱与一丝不苟。
先前两位老艺人表演也未尽兴,拉起了在场的四位艺人,随后六位团员组成“六朵金花”手持花灯表演另一曲目《采花灯》,众人站成一排,各展风采,歌词依旧是自创,却融入了一些古语诗词,时而铿锵,时而婉转,雅俗兼备,观摩赏味之余带来一丝惊艳,叫人拍案叫绝。一旁的二胡,丝琴演奏工谐一体,也是花鼓戏逐渐进步的特点。

图为《采花灯》表演。
当代的花鼓戏愈来愈规范,另一个比较大的改革就是花鼓戏的音乐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上——由原来仅有的武场伴奏即人声帮腔和打击乐伴奏,加入了文场伴奏,突破了原来“锣鼓伴奏”的单一程式。老师继续为我们介绍道:“过去的都是打击乐,锣鼓,老钵,没有弦乐和吹奏乐器,所以说我们都没有文场,只有武场,没有乐器伴奏。现在的花鼓戏之所以叫戏剧,是因为文场,四琴什么的都有了,增加了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还有服装道具,变得更加规范了。”
花鼓戏的由来也有一番不容小觑的历程,它的日渐完善不仅代表着民间艺术更加有魅力,也是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秉承着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原则,为百姓生活添上一份悠闲之趣。(编辑 张燕妮)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