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温洪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为了保护非遗文化,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月4日,我校“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抵达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安,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的独特魅力,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了解与传承红安的非物质传统文化,“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提前在线上线下做了相关的准备工作。据了解,“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活动的简称,是地处中原的红安山乡流传千载的一项民俗活动。它始于东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是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的汉族民间刺绣艺术。
“红安绣活”是馈赠亲朋、心仪之人的信物和礼品。然而,随着小镇人口逐渐流出,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变迁,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绣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红安绣活的传承面临危机。“红安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生于刺绣世家,上下五代都擅长刺绣。四十多年来,她坚持绣活,将传承作为一生的追求,开办“红安绣活”传习所,为周围的农村女子与喜爱绣活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绣活的平台。“绣活的一针一线都马虎不得,需要细心也需要耐心。看见像你们这样喜爱绣活的年轻人愿意来到红安学习与体验绣活,将红安绣活更好地传承下去,我非常乐意教你们。”刘寿仙老师对“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说到。
7月4日早上,在“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刘寿仙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传承人与传承现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精巧细致的绣活成品。

图为“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内展示的红安绣花鞋垫。通讯员 温洪胤 摄
展厅里呈现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载了一方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文,一方精神。世世代代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银针、几束彩线,在方寸之地的绣面上,秀出了天地人间、过去当今美好事物。她们把它作为愉悦身心、显示才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栩栩如生的虎头布鞋、新娘的绣鞋、挂满一整面墙壁的图案各异的绣花鞋垫......吸引了志愿服务队每一位同学们。
刘寿仙老师为队员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制作工艺:红安绣活分为丝绣、挑绣、绒绣三大类。刘寿仙老师说道:“丝绣与我国四大名绣的针法相似,而在针法运用、色彩配置、构图、寓意诸方面突出了民间艺术的特色;红安的挑绣技艺因吸收了当地纳花技艺、红安布传统织造技艺中的提花技艺而有别于外地挑花、十字绣;绒绣,分为管针绣和缝针绣,同样具有独特艺术特色。”

图为“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内展示的十二生肖剪纸风味红安绣。通讯员 谢云峰 摄
展厅的一块墙面上挂着一件十二生肖的剪纸风味红安绣,这幅红安绣远看就像一副剪纸,细看才发现这副“剪纸”原来并不是用红纸制作的,而是是绣出来的。据刘寿仙老师介绍,这幅红安绣是以剪纸的形式表现的刺绣,绣者先将图案用剪纸剪出并贴在布面上,再在布面上进行刺绣。

图为队伍在“红安绣活”传承中心门口的合影。通讯员 温洪胤 摄
通过对“红安绣活”传承中心的参观,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对“红安绣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红安绣活”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和技艺,更是从古至今手工刺绣者们对自己生活态度与情感的一种文化表达。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也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学习与体验绣活,用自己的力量为传承“红安绣活”注入一份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爱上非遗!
(责任编辑 杨梓秀)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