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感艺术之趣 寻非遗之美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17浏览次数:110

本网讯(通讯员 徐思瑞)6月26日的清早,我校“拾遗”志愿服务队已经在校图书馆门口集结完毕。队长曾诗雨仔细核对完人数后,我们便开始了全天位于湖北省美术馆的参观和学习。此次参观学习的目的是感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入了解了艺术创作的艰辛,感受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参观美术馆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方式,参观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艺术的对话,我们并不需要很懂艺术,也不需要很懂美学,我们要做的只是去打开另一扇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门。湖北省美术馆是位于在东湖岸边的国家重点展馆,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为办馆理念,人文气息极其浓郁。

微风吹过,树叶不断地跳动。炎炎烈日当头,美术馆门口一座银白色两三米高的巨型莲蓬雕像熠熠生辉,光影斑驳,彰显出武汉的地域特色。走进一楼大厅,地面上摆放着一个全身砖红色的木雕作品。睡着了脸上依旧带着甜甜的笑容,憨态可掬。志愿者杜开彦发现有一个和雕塑同样可爱的小男孩正在驻足欣赏,于是拍下了和谐的一幕。

图为一楼展厅的娃娃木雕。通讯员杜开彦

六月的摄影展主题是大美神龙架。突兀森郁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古老高大的树木,惹人喜爱的动物,无一不冲击着我的视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听风吹过松林哗哗作响,把忧愁、烦恼、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我默默地在心里想,于此湖中,当怡然自得,心旷神怡;于此山中,如入洞天福地,流连忘返。
在美术馆二楼的展厅中,有许多反映了普通居民日常生活剪影的现代雕塑,如老式筒子楼面临拆迁,节假日景区拥挤的人群。雕塑里的人形态、表情各异,却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焦虑情绪。而去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也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之一。展厅内挂着各种有关抗击疫情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有的展现了医护人员们带着装备、救治患者的情形;有的展现了在疫情肆掠下的社会,人们内心不安的一面。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的确,整个美术馆给人的感觉就是寂然无声,唯独在二楼展馆,人们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得讲述着被展览勾起的记忆。源于生活的艺术才能引起参观者的共鸣。

里尔夫说,“在油画的背后,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雕塑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我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让自己的眼睛在色彩之中游荡。在喜欢的作品前停留,像读一首诗,听一首歌,纯粹欣赏就好。这一刻,我们不受干扰,只遵内心。累了,就去找一处长椅,发发呆,聊聊天。



图为队员参观美术馆。通讯员徐思瑞

短暂而意犹未尽的参观结束了,同学们聚成一团,相互讨论着今天的所见所感。其实不管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式观赏,还是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味,尝试着去摸索创作者想表达出来的情感,都会发现其中的乐趣,与之产生共鸣。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因艺术更加多彩。

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感悟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入了解了艺术创作的艰辛,感受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接下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会更加用心去传承非遗文化,学习先辈们为中国艺术做出的努力。

(责任编辑 杨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