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浅谈学习竹编文化有感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17浏览次数:1024

本网讯(通讯员 王银兄)6月26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为了近距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新时代拾遗精神。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湖北省潜江市潜江竹编习传开展竹编文化调研活动。首先我们乘车来到潜江竹编习传所位于深巷中的习传所简小古朴是典型的具有庄、深、正特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映入眼帘的木制门、木制窗、甚至那些精致的木制墙古老幽静之感扑面而来都使人想要走近它们进行更近距离地观赏和接触。这就是潜江竹编习传所这所古老的建筑象征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象征着非遗竹编文化生生不息。正因如此它才弥足珍贵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们前来瞻仰学。很难想象一种文化循着历史的年轮经历改朝换代、混沌乱世、历史变迁一次次濒临灭绝但又一次次在混沌的乱世觉醒燃起星星之火。这些怎能不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叹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竹编作品并细致观察。通讯员 朱雅婷

来到这里之前我做足了功课早就听说过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成篾是基础编制是关键造型是绝活这是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也是美学、工艺学、建筑学在竹器制作中的综合应用但亲眼见到后我们仍然不禁为之感叹。

走进这所陈列着各种各样、具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竹编作品的建筑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中我们看到其中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数了数多达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渔民捕鱼用的鱼笼、鱼篓用来装饰房屋用的屏风、竹帘、花瓶等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和龙灯、彩船、花灯等民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坚固实用美观大方。在赞美这里的精美器具之多时我们也深深为国家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折服。

图为非遗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正在破竹,为制作竹编作品准备材料通讯员朱雅婷

我们一行人如愿见到了竹编非遗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更加令我们开心的是我们刚进去时老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看着数条柔软的竹条竹枝仿若一尾尾游鱼一般在先生的手中翻飞每根竹条在老先生的手中显得格外听话可以预见到一个精巧的竹制品马上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成型。老先生一连串的动作流畅而充满美感让实践队员屏住呼吸认真观看不忍心打扰陈老先生当陈老先生得知我们的来意之时他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去观看和学习。他非常热情高兴的告诉我们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他非常鼓励我们可以来这里多学习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竹编文化需要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学习与传承类似潜江竹编这样的意义深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竹编工艺并且悉心地指导我们去实际学习操作。

图为实践队员在陈正和先生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实际感受竹编技艺通讯员朱雅婷

 伴着竹香我们了解了竹编的来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制作工具、农具到扇面、竹饰盒等竹子的用途多种多样。竹编工艺分为粗丝工艺和细丝工艺。粗丝工艺主要是做成箩筐、扇面等细丝工艺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最后才制作出精细的作品编织技法以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为主十分强调作品的立体感在编织过程中又巧妙的融入极具荆楚风格的纹饰花式多样精巧耐用。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永远在路上

图为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陈正和先生夫妇合影留念。通讯员朱雅婷

(责任编辑 杨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