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传承竹编之美,扬拾遗之风采

时间:2021-07-18浏览:225

本网讯(通讯员 方思雨)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魅力,了解学习传统工艺技术竹编,我校“拾遗”志愿服务队潜江实践组于6月26日至6月30日前往潜江市老新镇红军街,向竹编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学习深巷中的技艺——竹编。通过欣赏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同时学习竹编工艺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

“拾遗”志愿服务队潜江实践组一早乘车前往了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的家中,在屋外观看可知陈老先生家中建筑材料以木制品居多,老宅子的屋檐是由竹子制成的,一看就具有相当旧的历史,我们踏入屋内,向老先生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阐明此次拜访的目的是学习了解竹编这门非遗文化。陈老先生简述了自己学习编制竹器的渊源以及竹子不同时期的用处,随后陈老先生上手操作演示给我们简易的编制流程,我们自己也上手锯竹节,破竹,磨竹篾,刮青,过圆刀,过剑门,固定竹篮边……

竹编这门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古老历史,竹编制具造型多变,我们着手学习的只是最基本的编竹篮。竹子虽看着纤细光滑但韧性十足,破竹后竹篾上有数不尽的毛刺,如果不经打磨就直接编制,那么使用者触碰成品时就会百分之一百擦破手指,这竹编的过程就像是人,刚刚破竹分裂时处于青壮年时期,满腔热血,浑身都带刺,天不怕地不怕,稍微碰到挫折就容易见血擦伤,这就需要在社会上经历无数次的打磨,磨去锋芒变的圆滑世故,磨刀和砂布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小缩影,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处理,再用刷子清刷一遍,毛刺才会大幅度减少,竹篾也就变的圆滑不伤手,这个时候对应的是人中年时期,经历了一些人生曲折,四处碰壁过,晓得冷暖自知,为人变的谦虚有礼,不再满身是刺,处处强出头表现自己,而此时竹编只是完成了一部分,人的一生也只是过去了三分之一。

编制竹篮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固定竹篮边缘,这一步需要观察边框安装位置是否适合,是否会松散,只用肉眼去看会发现其中只是几圈竹片,但固定这几片竹片并没有那么简单。固定前两片的时候需要将已经编织好的底部夹在这两片竹片中间,同时为竹篮多加几个竹片使竹篮更加牢固。后续重复上述的步骤不断改良,让最终展示出来的作品精致可观。这最后一步制作就像是人在中年,已经积累了社会经验,学习了多种技能,涉猎学习各种领域,只待一个契机,让人能过把此前所有优势发挥出来,向别人表现出最好的自己。即便有良好的功底缺也依然需要磨练,让人变的更成熟更接近成功,在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后终将迎来自己光彩夺目的巅峰时期。

竹编的成品各个看起来精妙绝伦,背后都是需要手艺人耗尽心血和时间去细细打磨的,竹编这门技艺需要沉下心来,慢工出细活,学习和做人亦然,在这个快马加鞭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细细研究我们的专业知识,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做人要吃的了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习总结经验,增强自身技能,总有一个时机会厚积薄发,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图为竹编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向“拾遗”的队员们讲解自己学习竹编历史的渊源以及竹编的相关常识。通讯员 朱雅婷

图为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挑选适合竹编的细竹,用拉锯锯取竹编需要使用的部分。 通讯员 谢梦琦

图为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为编织而“破竹”准备一定数量的竹条。通讯员 谢梦琦

图为传承人陈正和老先生用磨刀将竹条削成竹篾通讯员 朱雅婷

(责任编辑 杨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