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许思)伴随着周五太阳的落山,一周的支教生活也暂时告一段落,我也已经慢慢的适应了老师的身份,在过去的这一周我们讨论的内容,也从“去哪看看”变成为了“哪个小朋友今天干了什么”,备课、上课、围着学生转,逐渐的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回想这一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周四下午,一个小朋友的那句“我想妈妈”。深深触动了我,了解了他想妈妈的原因后,所有的老师沉默了,孩子一句“我好久没有见到妈妈了”然后默默的抹着眼泪,我才懂得不管老师有多心疼孩子,家人的陪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留守儿童越来越受重视,每个家庭对教育也是以发展与进步的态度去看待,但却依旧避免不了会有孩子缺少关心的情况发生,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这种场景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我在接触了学前教育的专业之后,才明白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才懂得培养一个孩子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这不仅仅要时间的付出更多的还有物质上的输出,时间上的付出能够具有效率性是建立在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讲,物质是父母力所能及的不二选择,所以大多数家长会选择努力赚钱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条件,于此同时也就疏于陪伴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

图为青年志愿者许思的自我介绍。通讯员张佳怡摄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父母长期不接触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经过过时间的沉淀,情绪的累积,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孩子在长久的缺少与父母的沟通,没有养成父母交流的习惯后,便会选择默默的把这些负面情绪深深的埋藏在自己的心里,就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且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
我在想物质与精神上的富裕一定不能兼得吗?我觉得不是的,如果一个孩子有一个每天管着他,看着他,揍他的父母陪伴在身边比起来,说不定父母不在身边还要能够好一点,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一定要父母时刻陪伴在身边的,而是在心理上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一定是生活的中心,父母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所以不管是选择陪伴在身边还是不得已不能陪伴在身边,都不能忽视一个孩子的成长,哪怕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也要在繁忙中抽出时间,去了解孩子,抽时间去看看孩子,去关心孩子。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放手也需要关心。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老师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助力,更需要的是家长与家庭的配合。我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愿意缺席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暂时的不知道该如何去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更是对家长对家庭的教育。我们在帮助孩子志愿的同时,也要帮助家长。给他们提他们提供关注孩子的平台以及机会。更好地去了解孩子哪怕不在孩子的身边,也没有缺席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图为青年志愿者许思的舞蹈课堂。通讯员林英澍
这次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我们志愿者的一次成长。更是孩子与家庭关系的升华的一次好机会,我们可以陪伴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手段,搭建起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 杨梓秀)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