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预防性侵犯 拒绝性侵害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28浏览次数:368

本网讯(通讯员 高思睿)我校外国语学院“希望家园 竟陵致远”支教服务队安全科普课堂紧跟时事,积极响应教育部即将于9月1日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开展“未成年人性教育”主题课堂。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性侵害、性骚扰才是;再进一步说,性无知、性欺骗才是孩子们缺乏防卫意识、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的源头”。这是7月20日光明日报对于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的专门规章《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评论。《规定》明确和强调:除了对教职工进行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项培训外,还要求学校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因此身为安全科普课堂的主讲老师,我想为同学们上一堂真正有意义但从未接触过的性教育课堂。为了能够准备真正对低年级学生有用的课堂内容,我与其他队员老师们互相交流反馈,找寻适合低年级学生观看的图片与视频,多次的试讲、沟通,让性教育课件更加的完善丰富,以达到提高学生们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意识和保护能力。

图为志愿者正在播放视频。通讯员毛佳雯摄

性侵害的预防,首先是建立在当事人,也就是孩子们自己认知的基础上。如果他们知晓什么是隐私部位、哪里碰不得,哪些针对他们身体的动作和言语是不对的,他们才能有效判断,并做出积极正确的应对。在上课过程中,我与助教老师共同合作,实时交流,通过同性孩子互相拥抱、牵手、摸肩膀的小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感受身体的敏感点,用共情的方式让孩子们思考当相同的动作换成陌生人或是不熟悉的亲戚、同学所做行为时的感觉。我想让孩子们理解我们这次主题课堂的意义,想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这节课获得点有用的知识,能够使用法律的武器和学习的知识勇敢的对性侵行为说“不”。尽管如此,学生们在上课中还是出现了“谈性色变”的情况,其实在课前与其他老师交流时,我们已经预知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我们依然在上课中感到些许的无力与无奈,我明白我无法让孩子们突然接受性方面的知识,即使是我足够的“坦诚”的告诉他们这些并不“羞耻”,但是孩子们害羞的神情和少数捂脸、回避的小动作让我更加坚信性教育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性教育的普及与教学并不止于单单课堂中的微薄教学,更需要家校之间共同合作,在生活中融汇贯穿的普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之前关于性教育的调查中显示,性教育不论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场域的关注度总是呈现脉冲式,在一些悲剧事件发生后被迅速拉高,随着相关舆情的回落又跌回原先的位置。更显得矛盾的是,大部分家长会拿着放大镜对正规出版的性教育题材“严格审核”,而对日常生活和虚拟空间中的色情等不良内容却熟视无睹或有心而无力阻挡。强调其“必要”却吝于展现其敏感程度是“性教育”的尴尬境界。但很值得高兴的是,我所接触的学生家长都是开明的,他们非常支持“性教育”课堂,肯定我的初心,对我与其他队员老师肯尝试此类主题的授课行为并表示赞赏,并愿意配合我们共同为孩子普及性知识,共同预防性侵犯、性骚扰的行为发生,同时教育孩子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说“不”,维护他人的“不”,要给别人说出自己意愿的权利。我希望家长们都能对性教育以包容、开放的心情看待,共同守护新时代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年们。

距离性教育走进义务教育课堂还有多远,我相信国家已经在进一步的实施,同时我也相信呼吁性教育的声音会越来越强力。让孩子们知道,假如有一天有魔爪超他们伸向,他们不需要紧张害怕或恐惧,他们知道自己手中有法律这件所向披靡的武器,他们知道如何砍掉魔爪,他们会勇敢的对魔爪说“不”。性教育是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这扇窗真正的打开,就会有阳光透进来。

(责任编辑 杨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