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湖北学子三下乡:红安之行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8-09浏览次数:263

本网讯(通讯员 温洪胤)为了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吸引更多青年团体关注、了解、保护非遗文化,发扬文化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七月初,我校“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湖北省内的“中国将军县”——红安,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践与学习,传承红安绣活技艺,发扬红安精神,庆祝党的一百周年诞辰。

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以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书本或是网络中得知。王守仁曾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想要真正得到对一个事物的深层次的体会与感悟,亲身体验与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实践的日子很累,也很充实与幸福。学校与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能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我们一同走近它,了解最真实的它。

在红安绣活传习所,我们第一次见到国家级红安绣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刘寿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传承人与传承现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精巧细致的绣活成品。她说道:“红安绣活是以民间艺术类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也许红安绣活的刺绣远远不及四大名绣,但是红安绣活有着我们独有的民间特色,依旧值得好好去欣赏和细细品味。”也许红安绣活不如四川蜀绣严谨细腻、浑厚圆润,也不及湖南湘绣那样以中国画为神,构图严谨、形神兼备,针法表现力极强,但红安绣活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它赋予人们的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机盎然的、富有田野清新感觉的艺术享受。就像不能拿梵高、毕加索的画作与唐伯虎、齐白石的画作相提并论,他们的画风、国界不同,没有可比之处。

  图为红安绣活传承中心所展示的绣花鞋垫。通讯员 何韶婕 摄

  看着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内满墙的绣花鞋垫,我不禁惊叹于它们的精巧。我想,无论是祝寿的“鹿鹤同春”、“福禄双全”,还是庆贺情侣婚恋的“蝴蝶扇菊”、“鸳鸯戏水”、“并蒂莲开”,馈赠亲友的“如意图”、“步步高升”等,在一双双鞋垫的背后,都蕴含着世世代代的红安女子浓浓的真心与情意,体现红安人民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农村,或许她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或许她们不善于表达,但是她们用根根银针与条条彩线将世间美好绣于布面,将她们对生活的体验与热情缝合在一针一线之间,聊表心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悟是只有切身体会才能给予的。实践中,在刘寿仙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自己动手进行刺绣。在一针一线与绣布的来来往往中,看着绣布上从素面到各式各样的花色图案,心中的成就感也日益增长。亲自体验绣活,无论是经验丰富又充满热情的绣者、丰富多彩的图案、还是千变万化的绣活技艺,无不深深牵动着我的心。每一件绣品的制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与功底,哪怕最简单的一个图案,也需要一针一线的细心和耐心。“红安绣活”始终传承着这丛民间艺术之花的影子,将红安女子的真情与热爱传承下去。

图为同学们和自己绣活作品的合影。通讯员 谢云峰 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红安的刺绣之风一直长盛不衰,“红安绣活”积淀着古老的汉文化底蕴,凝结着汉族妇女的智慧巧思。“拾遗”志愿服务队在此次红安之行中收获颇丰,体验红安绣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