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三下乡感悟:有教无类,触类旁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8-11浏览次数:522


本网讯(通讯员 刘雪阳)王国维对人一生的三个境界用诗句做出概括,第一境界是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荆安村的这段时间,在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同学老师们相处的日子里,在给孩子们授课、拍摄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教育之于一个人的意义,人在教育中所处的境界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育的“立”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守”是“有教无类,触类旁通”,“得”是“树人无言,柳自成荫”。我想就我个人得心得感受来解释这三个境界。

众多的学生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就是弱水三千,一系列繁琐的工作也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是对某些学生下意识地偏爱、对某项或某些工作的钟情。七月中旬,伏天磨人,烈阳高照,焦金流石,提着沉重的行李箱,大包小包,来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因为不熟悉、方言不通,打车、问路都成了问题,来到荆州的第一个下午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准备上课的过程还算顺利,激动兴奋多于紧张烦躁,这是在上课之前。

719日,支教生活正式开始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聚集在一个教室里,紧张无措占据我的心头。本就炎热的天气,因为一些孩子的调皮捣蛋更加烦闷。人在面对一群自己不喜欢的人时,总会下意识地寻找自己或许会喜欢的人,大概就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吧。还是有那么几个小孩,可可爱爱,斯文安静,彬彬有礼,似乎其他的学生经过这么一对比变得更加顽皮无礼,不讲道理,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些自己喜欢的小孩,而忽略这些不喜欢的,以至于在工作的前几天,我只记得几个小孩的名字,只认识那么几个小孩的书包。工作同样如此,在荆州的工作很繁琐,有拍照、整理照片、写推文、备课......写推文有时让我感到无聊,前期的时候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整理照片更是如此,照片的格式、清晰度、角度都有要求,不合格的只能删掉......比起这些,我似乎更倾向于讲课。学生和工作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让我一时不知所措,但这只是刚开始。


图为几个调皮的孩子安静下来看书。通讯员刘雪阳摄。

 

经过最开始的几天后,工作和教学都步入正轨。安静的学生不会惹麻烦,活泼的学生可能会给你制造惊喜。一个班级里总是会有所谓的好学生、坏学生,评判的标准从来没有出现在字面上,也就是老师们的直观印象——无非是成绩和性格。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其他的职业,我们都在犯着刻板印象的错误。工作开展了一周后,一天中午午休,学生们回家休息,我们则在教室里小憩。原定两点半开始上课,很多学生两点就来了,在教室吵吵闹闹、大喊大叫,我被迫醒来,肚子里一股气,怨他们不准时、不懂礼貌,一直到快上课的时候都很生气。天气很热,被吵醒的感觉很不舒服,临近上课,班里一个学生抱着七八根雪糕过来,给我们小组的成员们每人一根。那一刻我心里的不快烟消云散,这个孩子我并不熟悉,可我的不关注并没有换来他的不理睬,反而是炎炎夏日一根冰凉爽快的雪糕。这些孩子们让我明白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培育好自己心仪的学生,而是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教室不是职场,没有区别对待,也不允许有区别对待。


图为四叶草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员辅导孩子们写作业。通讯员刘雪阳摄。

 

之后的工作直到结束荆州之行,我一直在努力贯彻有教无类的理念,因为教育是一个绝对公平的事情,作为一名准教师我要坚持这一理念,永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