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莹)在来到四川宜宾之前,我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进行了无数次的猜想,怕自己面对学生们,不能够与他们有一个有效的沟通,也怕自己的课不够生动,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在经历第一天的支教生活后,我的感触颇深。
出发之前,早已根据教学大纲准备好了教案和PPT,也在学生们到来前不断地模拟演练与学生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本来觉得自己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可真正到了讲课那天,还是发现自己的备课不够充分。毕竟以前那么多年都是我在当学生,听老师讲。而现在是我站上讲台给别人当老师,讲给学生听。

那天备课时,我想过很久,我该教他们什么?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可以讲的东西太多了,到底那些东西是他们需要的?思考了很久我决定教他们一首我最喜欢的小诗,讲解《苔》。苔虽然生长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不引人注目,也无人欣赏。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充满自信。我希望让学生们学习这种人生态度,我希望他们明白,虽然他们没有出生在繁华的大都市,没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保持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总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也许由于年龄原因,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四十分钟过去,孩子们欢呼着跑去玩耍,而我只能失落的离开了教室。
一周的两节语文课经历下来,我发现课前备课真的很重要。就拿我们出发前的教案来讲,当时的我们并没有来到宜宾这个城市,因此我们的教案完全是凭从网上找的当地的参考资料,再结合武汉当地的教学模式来写。我们设计的教案中有教学的重难点,可这只是针对一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讲。
在上语文课时,我便发现实际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教案中那些理论上的重难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教学的对象一到六年级都有,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完全不一样,要考虑自己所讲解的内容一方面不能过于简单,毕竟有高年级的学生。就像我的第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过于浅显,讲解容易,便很快就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就讲完了,在讲课结束之后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只是单调的将课堂中讲解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梳理;另一方面,讲解的内容也不能过于深奥,第二节语文课中所讲解的古诗《苔》,虽然背起来朗朗上口,也容易记忆,可这首诗的所提炼的主题过于高深,低年级的学生听起来懵懵懂懂,尚且不能理解这种意境。

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以教案和PPT为主,毕竟现在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师,《广潜书》中所讲: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而面对自己课堂上所出现的这种状况,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仅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处理问题时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目标设立在传统文化这个方向,与学生们的一周相处中,发现他们在传统文化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于国家新一代的发展力量来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历史过往的认知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学生们爱玩的天性,在接下来的语文课中,我像从京剧与相声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播放短视频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入传统文化。
就像赞科夫所说:“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学生们都是一个个小的天使,为此次支教的目的是为了护住他们翱翔的翅膀,让他们知道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们,有许多宇宙的奥秘在等待这他们进行探索,在之后的日子中,我们会一起携手前进。
(责任编辑 徐灿)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