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婉璐)阳新布贴作为一种民间绣活,是湖北省阳新县传统美术,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工艺繁多,运用广泛,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2023年7月22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奔赴湖北省阳新县开展阳新布贴学习、研究活动。针对阳新布贴的特点,具体技艺以及现代工艺与阳新布贴的结合进行了解与学习。感受民间绣活的魅力,推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师讲解,感受阳新布贴之美
7月22日上午,传承人胡芳老师为团队队员们举办了一个阳新布贴相关讲座并对队员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讲座上,队员们具体了解到阳新布贴的发展过程,其取得的成就、布贴制作流程、阳新布贴特色、传统布贴与现代布贴以及阳新布贴的意义与作用。随后,团队队员又进一步参观了展览馆。发现布贴样式种类之繁多,有女孩子佩戴的飘带、包裙、小孩子用的童枕、虎头童鞋、围兜以及新婚用的枕头、飘带等。几乎所有的服饰上似乎都能留下阳新布贴的痕迹。并且布贴中的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莲花、老虎、如意等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传承人,了解文化传承之艰辛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项非遗文化,传承阳新布贴。7月22日下午,队长带领队员们对胡芳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访谈。在采访过程中,团队队员们了解到,胡老师出生于农村,小时候母亲便会在衣服、服饰上绣一些花,动物样式什么的。虽然,母亲未曾很系统的教过她,但是,胡老师从小便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来重返家乡,于阳新文化馆内工作。
期间,有个队员问道:老师,每天都是在重复干着一件事,您不会感到无聊、枯燥乏味,想要放弃吗?老师苦涩得笑着答道:当然会无聊,并且每次完成一项作品时,还会感到很辛苦,很累。有时候,坐一上午,脖子就会很酸,肩膀也很疼,有时,戴着老花眼睛,眼睛也会觉得不适。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这项技术很少会学习了,我如果放弃了,可能就真的会让这项技艺消失了。
据悉,阳新布贴至少在清代初期就已经流行于阳新境内。并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兴盛。1986年10月在湖北省民间美术展览中首次展出。并在美国、苏丹等多个国家展出。而当今,更是有不少的阳新布贴文创作品出现,如,将阳新布贴应用到划破的衣服上,作为一种装饰品或是在帆布包上加入布贴元素,使得帆布包更具时代特色。
学习阳新布贴,体悟非遗之魅力
随后,团队成员们跟随着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学习新式阳新布贴的制作。具体学习了剪样、粘连色布、绕边缝制几个步骤,制作了简单的“福”字。剪样时的仔细认真,缝制时的一针不落,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的专心致知折射出阳新布贴手艺人的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匠精神。而队员们更是在学习了一定的阳新布贴技艺后大胆创新,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校徽、是“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徽等元素融入布贴之中,并学习了滚针这项新技艺,将其运用其中,创作出了一件件不俗的作品,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支持。
观音送子、鲤跃龙门、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这些题材在阳新补贴中运用广泛,当地的妇女将祥禽瑞兽、花鸟鱼虫、日常用具等运用其中,表达了祈福纳瑞、驱邪避祸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与祝福。而这项承载着劳动人民美好愿景,并已经流传千百年的技艺却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老一辈的人大多离开,新一辈的人却又很少学习这门技艺。这就导致阳新布贴这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抢救非遗文化,“拾遗”志愿服务队义不容辞,尽管实践学习已经结束,但是在往后的生活中,团队队员将更加关注此类项目,并且大力宣传阳新布贴,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继续学习相关技艺,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继续推广阳新布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参观馆内作品)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部分作品展览)
(责任编辑 蔡濛)

共青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委员会 信息化办公室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