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统院】二师学子三下乡:共同缔造进行时,番茄映红“致富路”

时间:2023-08-24浏览:10

本网讯(通讯员 吴静)“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延伸课内教育至课外的一种方式,是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当代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情势,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在仙桃各个乡镇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仙桃市杨林尾镇兴隆村正是其中之一。

杨林尾镇地处武汉、仙桃、洪湖金三角洼地,东荆河环绕其间,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杨林尾镇兴隆村全村上下则是群策群力,团结一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兴隆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不仅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也营造了和谐健康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治理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并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文明村镇。

去年七月,恰逢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布,不愿美好村庄逐步掩埋的村“两委”干部及党员群众,开始自主探索如何发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如何改变现状?如何让更多群众参与? 成为大家思考的热点。通过参加市、镇共同缔造动员会,兴隆村“两委”千部找到自己的方向,通过不断考察学习、宣传动员,让共同缔造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此后,红色阵地持续赋能,打造党员受教育平台,构建组织新体系,强化管理新模式,创新“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党员群众主动清理垃圾,维护村庄环境。深化共同缔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全村积极举办了各类活动,一起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全村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共同缔造也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去年年初,兴隆村把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通过盘活土地存量,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小田变大田”,培植大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为进一步聚焦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精心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充分利用“土”资源,全面提高“产”的效益,大棚内采用“西红柿+”果菜轮作种植,做到“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据统计,西红柿特色产业每年可为村民增收26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强了,才有补齐民生短板的底气。兴隆村抢抓共同缔造活动契机,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修沟通渠到彩绘,一件件实事好事,真正实现了和群众“零距离”。

我们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当积极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往,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就是让我们熟悉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使我熟悉了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肩上的使命,更进一步激起了我的学习热忧。我深入熟悉到,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努力进步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深入熟悉到,老师除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但培养了我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磨练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也实现了社会实践进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

(图为志愿者到访杨林尾镇兴隆村)

(图为杨林尾镇兴隆村街边建设)

(图为温室大棚中种植出的番茄)

(图为志愿者与杨林尾镇兴隆村领导合影)

(责任编辑 蔡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