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统院】湖北学子三下乡:特色产业绘锦绣宏图,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时间:2023-08-24浏览:10

本网讯(通讯员 吴孟妍)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四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任务,大学生志愿者们进行实践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文献调查等方式,探索当地光伏产业园发展的有效出路。

在这个炙热盛夏,我校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支教活动如约举行,与此同时,我们所在队伍计划着社会实践调研方向,在确定为特色产业后,我们开始着手准备,首先考虑调研方式,团队调查人员任务分配,再联系光伏农业产业园负责人了解情况,深入走访村民家中,收集相关资料。

近年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产业不断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台阶。但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资源要素短缺的偏远乡村而言,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较短、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科学种植技术,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当地农户发展农业困难。身为大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运用自身所学去帮助村民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清楚了种植过程,深入探索了特色产业的营销模式。

当团队来到光伏产业园时,看到光伏板下的温室大棚,光伏板供给棚内所需电力,同时棚内种植果蔬农作物,将光能发电与农业大棚结合起来。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光伏产业园,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询问。

看着光伏板下一片片的高粱地和温室番茄的种植,心中不禁有所疑惑,高粱地是如何种植打理?高粱成熟后又销往何处?番茄又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

“我们种植高粱主要是看天收,成熟后销往全国各地,但是三分之二的土地由于积水种植不了农作物。番茄经济效益也没有高粱高。”据了解,当地光伏农旅文区占地1200亩,因为洼地积水原因,大部分土地荒废,无形中损失了一大笔收益,同时也受气候变化影响,高粱产量不太稳定。而番茄种植,则是由于当地农户不懂种植技术、缺乏销路,种植出的番茄常有虫害,品相不好,卖不出价。

而我们身为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将我们自身所学的知识尽可能的教给他们,帮助他们共同寻找科学解决措施,实地考察,真正让双脚扎根于泥土中,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尽自己的一份锦薄之力。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延伸课内教育至课外的一种方式,是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为了助力乡村振兴,身为新时代接班人,这是一次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此次来到仙桃,不管是对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在活动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领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真正投身于乡村振兴一线中,挥洒奋斗汗水,浇灌希望田野,推动乡村发展,将乡村文化、科技、卫生发展落实到实处,带去实实在在的利益。

(图为志愿者们实地考察光伏产业园农业种植情况。通讯员 吴静 摄)

(图为温室大棚中种植出的番茄。通讯员 吴静 摄)

(图为光伏产业园高粱种植地。通讯员 吴静 摄)

(图为志愿者们与番茄种植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番茄种植解决措施。通讯员 吴静 摄)

(责任编辑 蔡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