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袁东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了解仙桃非遗艺术文化、探寻非遗艺术文化的魅力,紧跟党的步伐,积极开展美育,7月31日,我校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于仙桃市群众艺术馆学习了仙桃传统雕花剪纸、麦秆剪贴、仙桃贝雕。期间,在非遗文化工作室张老师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了解了雕花剪纸的历史,并且参观了省赛的非遗作品,体会了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
艳阳高照,实践队员来到了非遗文化艺术馆,在这个展厅内,充满了艺术气息,墙上裱的是剪纸,然后沿着室内长长的文化墙,如同走进一部步悠久的历史,相关展品的内容有八仙过海、红楼梦、廉政建设、农产品发展,这象征非遗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创新,象征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祈福纳吉的生产历练和顺应时代发展的红色文化以及廉政教育。在中央的展示台上,陈列的是仙桃贝雕的龙舟以及富贵呈祥的贝雕,阳光照在七彩缤纷的贝雕上,使他们闪烁出一种神秘的瑰丽。
张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到,这些非遗文化遗产中市级以上的保护对象有八十多个,在这里展示的大多是传统艺术类,对于以前的雕刻剪纸,需要用宣纸、模具制作花样,各位艺人会在旱涝时节远出售卖,一些妇女会参照花样在鞋底、帽子等衣物上设计颜色,用丝线织成五彩的花朵。尤其是老艺人雕刻的八仙过海,在五六十年前《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演出,为国家出口创汇,为当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紧接着,张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当代雕花剪纸的主题,在非遗文化馆各位负责人的带领下,各位老艺人们积极国家号召,不少雕花剪纸是关于红色文化、廉政建设、家风建设。实践队员询问张老师雕花剪纸创作的灵感时,他回答到:“老艺人选择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采取赋有寓意的背景,提炼出精神传统文化,例如关于廉政教育的雕花剪纸,整体有白鹤、竹林、云月,旁边裱有一句话——白袍点墨,终不可涧。那这个话是上面意思呢?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一领白袍着了墨,永远洗不掉。希望各大党员干部洁身自好,像竹子一样有气节,而白鹤相当于白袍和鸟的羽毛,如果失去羽毛的凤翼,白鹤就无法翱翔了,这幅作品比喻我们的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廉政建设,关心自己的政治生命,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实践队员没有想到,一幅雕花剪纸竟有如此多的寓意,不禁对传统艺人肃然起敬。
“这些麦秆贴画,老艺人们起源于仙桃,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两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仙桃麦秆画的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需要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平整平,再进行熏烫,充分利用麦秆自身光泽与质地,技术上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经过剪、裁、印、贴、烙等工序制作。”这些剪贴画构图完整,繁茂,以俗为雅,充分表现荆楚内涵和艺术魅力。
实践队员感慨于《红楼梦》里经典作品《惜春作画》,麦秆的光泽有所不同,人物衣带刻画细腻,神情姿态惟妙惟肖。
当实践队员问及艺术非遗文化的现状时,张老师再次露出笑容。他告诉实践队员,目前湖北仙桃市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极其重视,雕花剪纸学会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在实验二小、沔阳中学等地方带来实践课程,孩子们都会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仙桃的非遗文化。关于麦秆剪贴和仙桃贝雕,都在沙湖和西流河成立了公司,仙桃群众艺术馆的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进行合作宣传。在仙桃文旅局的带领下,沔阳小镇等旅游景区也会展出剪纸雕花、麦秆画、贝雕等作品,带动非遗文化的流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本土文化。
实践队员不禁感叹,在科技发展的现代,机器取代了手工制品,雕花剪纸这些技艺很少被人提及。这些淡出人们视野的技艺,包含有老艺人的情感、对技艺的热爱,也是对欣赏者的祝福,其价值远远高于工艺制品。
据悉,仙桃群众艺术中心将全面建设非遗文化馆,在文化馆内运用VR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讲解,邀请传统非遗文化老艺人带领参观者实践,体验非遗文化传承的不易,并鼓励企业在市博物馆带领下加大宣传力度。

(图为张老师为为志愿者们展示贝雕,介绍非遗作品)

(图为张老师为实践队员讲解廉洁主题的雕花剪纸)

(图为张老师回答实践队员提出的麦秆画光泽问题)
(责任编辑 蔡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