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统院】湖北学子三下乡:走进非遗文化,传承匠人精神

时间:2023-08-24浏览:10

本网讯(通讯员 袁思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产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牢筑文化根基,我校赴仙桃市“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来到仙桃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仙桃市文化中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曲、民族舞蹈、民间美术、乡村民俗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志愿者深入仙桃市文化中心,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对仙桃雕花剪纸、仙桃麦秆剪贴、仙桃贝雕进行深入调查。    2009年9月,沔阳雕花剪纸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授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磨制石铲上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上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于雕刻工艺的渊源。小小的展馆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化作品。从讲解老师那,志愿者得知,从前有不少手工艺人以此为生,他们在白纸上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供顾客灵活在鞋子、衣服上绣花使用,这种方式也使得该文化得以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仙桃雕花剪纸作品--八仙图,1952年,该作品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在国家急需发展经济使,为国家出口创汇。

仙桃麦秆剪贴画又称麦雕,以麦秆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处理,巧妙制成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仙桃已经发展了两百多年。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促进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五大振兴中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类的作用。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走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是当今非遗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志愿者表示在三下乡课堂上也开展了剪纸课堂,面对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学生们赞不绝口,积极动手实践,激情满满。

当前,不仅是仙桃,甚至是全国的许多非遗文化得不到发展。主要表现在:群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非遗文化遭破坏,非遗传承和保护缺乏载体。非遗人才青黄不接,传承人不足,无人可传。非遗宣传方式单一,没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政府重申报,轻保护,对后续文物保护不够重视。作品不能量产,时间成本高,日常使用价值低,缺乏销售渠道及宣传。

据悉,面对种种发展问题,仙桃市在逐步克服。当前仙桃市文化中心也在逐步建设中,建成之后,会有大型的展示,并结合当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如交互类、表演类、实践类等多种模式。让参观者自己动手实践,甚至是邀请传承人讲解和当场制作作品,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面对非遗文化发扬事宜,除了在仙桃市文化馆展览,仙桃市更是大力扶持,每年给予传承人奖励,在仙桃部分中小学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创建工作室等。一方面使非遗传承人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激励传承人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让非遗作品向全国各地、甚至有希望向世界流通。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将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更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旺盛活力。

(图为志愿者到访仙桃市文化中心)

(图为志愿者观赏仙桃市文化中心展品)

(图为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展品)

(责任编辑 蔡濛)